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动态  ->  县市动态
听民声、集民智、聚民力 苍南县民政局创新工作法高效“办好民生一件事”
发布日期:2025-07-28 11:11:48 来源:苍南县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编者按】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近日,苍南县民政局开展“高效办好民生一件事”专题活动,通过“面对面”问需、“实打实”破题,创新推出养老服务“一线工作法”,着力破解养老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困境、老年助餐食堂“运营难、持续难”困局、山区养老服务“覆盖难、落地难”困点等,努力让养老服务更贴合民心、更具实效。

难题:养老人才“留不住”

破题:建立“三位一体”激励机制

7月23日,在苍南睦邻养老机构调研中,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正县一行与机构负责人、一线护理员面对面深入交流,认真听取护理员对职业发展、技能提升的意见建议。

“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可度低”“缺乏晋升通道”……护理员们畅所欲言。“护理员的诉求就是我们改进工作的风向标。”苍南县民政局局长林正县在调研中强调,“必须让一线护理人员工作有尊严、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这是提升苍南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针对护理员提出的职业认同感不足、培训需求迫切等问题,调研组结合实际总结经验,提出以“评先进、树模范”增强职业荣誉感,以分层培训提升专业能力,以激励机制稳定服务队伍的工作思路。

通过充分吸纳基层护理人员的实践智慧,县民政局不仅找到了破解“护理人才引留难”症结的有效路径,更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队伍建设经验,使“以服务者为本”的理念真正转化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强大动力。

难题:老年食堂“转不动”

破题:创新“四维联动”运营模式

7月24日,苍南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正县带队赴宜山镇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专题调研,组织召开“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座谈会。当地乡镇干部、村社代表、运营企业负责人及县镇人大代表等20余人参加座谈,重点围绕破解高龄、失能、独居等特殊困难群体“就餐难”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代表就如何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以商养餐”良性循环等关键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林正县强调,要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推动全县老年食堂实现从“建得起”向“转得好”转型升级,切实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座谈会上,大家直奔主题:菜品怎么换?宜山镇塘西村党委书记薛思泼直言,老人口味清淡、忌糖忌辣,但现有菜谱“一周循环”,众口难调。菜品单一、送餐力量不足、运营资金不可持续是最大痛点。村社代表和县人大代表争相献策,围绕采购端、配送端、服务端、运营端等四个方面提出“与温州菜篮子共享采购渠道”“精细化送餐服务”“及时收集就餐反馈意见”等意见建议。与会人员讨论激烈,建议推广“中央厨房+社区配送”“堂食+外卖”“普惠餐+定制餐”等多元模式。林正县局长高度肯定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通过整合资源压缩运营开支,以市场化模式拓展服务增收,探索“信用积分+志愿时长”兑换餐费等机制,有效推动老年食堂从“政府兜底”向“自我造血”转型,让更多老人吃上“暖心饭”“放心饭”。

难题:山区养老“够不着”

破题:打造“15分钟幸福圈”

7月25日,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正县带队赴灵溪镇人大联络站,与4名县人大代表进行集中会商,专题研讨山区留守老人养老难题,共同为山区老人“吃、住、行、乐”全链条服务把脉开方。这场持续3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最终形成了破解山区养老困局的“四维解决方案”。

代表们围绕做好“山区养老一件事”,纷纷倾诉内心的想法和建议:

1.构建“1+1+N”助餐网络,通过“以老助老”模式,组织低龄老人、志愿者组建送餐队伍,降低人力成本。

2.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盘活闲置校舍等资源,嵌入式布局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吃住在村”15分钟步行圈。

3.推出“文化配送”服务,依托老年学堂、文化礼堂,把戏曲、观影、健康讲座送进食堂,让老年人在食堂就能享受精神大餐。

4.创建“养老+共富”新模式,将养老服务与共富工坊相结合,开发适老工作岗位,既解决服务人手不足问题,又帮助低收入老人增收。

针对代表提出的“痛点”建议,县民政局林正县局长当即表示,要梳理形成“问题、需求、对策”三张清单,一周内将“山区养老一件事”集成方案,切实把群众智慧转化为惠民实效,打造出山区“吃住行乐”一体融合的养老样板,为下一步政策迭代提供精准靶向。 

IMG_20250725_095352_1.jpg

从一线声音到代表建议,县民政局始终把群众智慧作为破解民生难题的“金钥匙”,从“问题清单”到“责任清单”,再到“幸福清单”,苍南民政用“马上就办”的作风诠释了为民服务的温度;通过提炼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方法,不仅让养老服务更接地气、更富活力,更彰显了“问计于民、实干为民”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