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苍南深入推进“一镇一品”慈善矩阵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慈善空间,成效显著。这些空间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慈善+”融合模式,有效链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力量,形成了覆盖广泛、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基层公益服务网络,为县域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以下三个慈善空间的建设成果,正是这一战略布局的生动实践。
三澳核电站慈善空间:科技赋能,“核电+公益”点亮未来
三澳核电站慈善空间充分发挥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区位优势,以“核电+公益”深度融核为特色,精心打造科技型、开放型公益服务平台。空间聚焦核电员工、周边居民及特殊群体核心需求,科学规划公益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志愿者工作站三大功能区,系统开展助学助教、应急救助、核电科普等行动,有效联动企业、政府及社会组织,汇聚强大公益合力。
项目创新推出“核谐公益”模式:设立专项基金精准帮扶困难家庭;建设高标准核电安全知识科普基地,惠及学生超3000名;组建专业“核电志愿队”,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敬老服务,年均服务时长突破5000小时。空间同步搭建数字化公益平台,实现需求精准匹配与资源高效流转,累计成功孵化“核电助学计划”、“绿能乡村行”等品牌项目6个,惠及群众逾2000人次。未来,三澳核电慈善空间将持续深化“清洁能源+公益”实践,积极拓展新能源科普、低碳社区共建等多元化场景,致力于构建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核电公益生态圈。
黄传会书屋(八方空间):书香浸润,“慈善+文化”留住乡愁
黄传会书屋(八方空间)坐落于矾山镇古村落核心区,由乡贤黄传会先生捐建。书屋以“慈善+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匠心打造集公益阅读、助学助农、乡愁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特色慈善空间。空间内设公益阅读区、助学工坊、乡愁文化馆等模块,依托千余册捐赠图书及丰富的本土非遗资源,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伴读、助农直播、矾矿文化研学等活动,惠及村民及游客超3000人次。
项目创新构建“书香公益”模式:设立“传会助学金”,已资助学子40余名;开办“公益课堂”,切实提升村民就业技能;积极联动乡贤与文创团队,开发矾塑、明矾等特色文化衍生品进行义卖,所得收益全部反哺弱势群体。书屋同步搭建数字化公益平台,实现图书便捷流转、公益需求“一码通办”,高效孵化“古村守护者”、“非遗传承社”等项目8个,吸引志愿者参与超500人次。未来,黄传会书屋将持续深化“文化+公益+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拓展公益研学路线,全力打造浙南山区慈善文化新地标,为乡村振兴与精神共富贡献力量。
棋盘村慈善空间:田园筑梦,“公益+农旅”赋能乡村
棋盘村慈善空间立足马站镇“田园慈善”发展定位,以“公益+农旅”融合为鲜明特色,依托村内优质生态资源与田园综合体,精心构筑集助农帮扶、公益服务、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乡村慈善综合平台。空间内设爱心驿站、公益农场、志愿服务中心三大板块,有效联动农户、合作社及乡贤资源,常态化开展助农义卖、留守儿童关爱、农耕技能培训等活动,惠及困难家庭200余户。
项目创新实践“田园公益”模式:通过“慈善菜园”收益稳定反哺弱势群体;设立“耕读助学金”,帮扶学子30余名;搭建“田园议事厅”平台,推动村民共商共议公益事务,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50余件。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公益研学路线,吸引超500名志愿者投身生态治理、助老服务,成功孵化“爱心果园”、“非遗传承工坊”等特色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未来,棋盘村慈善空间将进一步深化“农旅慈善”产业链条,拓展生态助残、公益直播等新场景,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村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