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这个睡眠报告救了我爸的命!”家住龙湾区瑶溪街道的王秀云女士指着手机App中标红的健康预警激动地说。两个月前,家中安装的智能设备“呼呼睡管家”突然发出呼吸异常警报,她及时将父亲王茂真送医,确诊为肺梗阻并成功救治。这一惊险故事,正是温州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的生动缩影。
5月6日,记者从温州市民政局了解到,温州市作为2024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项目浙江省唯一试点地区,聚焦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刚性需求,为其家庭开展适老化、智能化改造,撬动各类资源提供居家上门服务,精准评估、预警、调需、监管,打造“前端有硬件、中端有平台、后端有服务”的智慧居家养老安全保障模式。
从“人找政策”到“安全闭环”
在83岁的王茂真老人家中,一个白色小盒子24小时守护着他的安全。这款智能设备能实时监测呼吸、心率,甚至在老人跌倒无法呼救时自动预警,并通过“家属-村社-镇街-民政部门”四级响应链启动救援。龙湾区已为310户改造对象安装此类设备,家属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健康数据,每日生成睡眠报告、每周推送健康周报。
这一变化源于温州市打造的“1个智慧大脑+N终端+四级响应”居家安全守护平台。通过AI多模态算法,平台将误报率从77.3%降至6.1%,如烟雾报警器能精准识别熏肉等生活习惯,避免“狼来了”的尴尬。目前,全市累计为3062位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安装紧急呼叫、生命体征监测等智能化设备。
从“大水漫灌”到“量体裁衣”
“改造前走路要扶墙,现在扶手装到床边、马桶旁,安全多了!”76岁的吴春兰老人家住龙湾区永中街道城北村,因中度失能成为家庭养老床位受益者。工作人员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定制方案:安装可移动床边扶手、马桶助力器,并配备智能腕表联动服务平台。
这种精准化源于“1+1+N”评估机制——卫健、医保、残联等多部门共用一套标准,依托省级“浙里康养”平台,由养老顾问团队入户评估身体机能、家庭环境、心理状况,形成“一户一档”改造方案。龙湾区更联动多部门全面排查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坚持“先评估后改造”,确保每户方案贴合实际需求。
从“短期试点”到“长效保障”
2024年,温州市出台《温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鼓励和支持设置家庭养老床位,提供专业化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并整合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确保服务延续性。试点期间创新推出“政府补贴+个人自费”套餐,如“购买家床建设赠送上门服务”,既减轻财政压力,又激发消费意愿。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062张,为5757名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服务271043人次。
“服务好不好,数据说了算!”在市级“提升行动”驾驶舱大屏上,各县区服务进度、资金使用、满意度等数据实时跳动。线上,“金民系统”对接“幸福颐养超市”,实现申请、派单、结算、评价全流程数字化;线下,由养老专家、民政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组成的验收小组实地核查,家床验收率达100%,服务满意度超97%。
温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智慧养老服务,整合更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