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专题  ->  殡葬改革  ->  殡葬文化
把生命教育的课堂搬到墓园
发布日期:2024-07-02 10:48:13 来源:殡葬周刊 浏览次数: 作者:陈 雁 字号:[ ]

2019年4月,我参与了《影像中的生死学》工作坊活动,这是我与生死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一年也是我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域专注实践的第10个年头,一直在学习和实践的是如何帮助大家更好地活,成为更好的自己,活出生命的精彩。但在开展辅导时,大家的无目标感、无意义感,尤其是大学生的“空心病”现象成为我们遇到的最大障碍,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正确面对死亡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向死而生可以激发出人的生命意义感和目标感。而后,我开始了对于生死学的探索,离开工作了13年的一所211大学,来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为一名专职教师,专注从事生命教育事业。

生命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包含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死亡教育等4个层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尤其是青少年,超越生命的困顿、促进生命的成熟、挖掘生命的潜能、理解生死的意义。而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殡葬业发挥出生命教育的独特优势。

2021年5月,我第一次来到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参观后由衷感叹:“活着真好!有意义地活着真好,平平淡淡地活着也好。”那一天,我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希望这个“人生后花园”也能够成为学生们学习生命、学习生死的课堂。目前,我们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有3个,分别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式生命教育、专题生命研习。而专题生命研习活动大部分是在墓园里开展的,上海福寿园成为我校第一个生命教育基地。在这个特殊课堂上,我们开展了系列生命教育课程,包括志愿服务类、生命省思类、生命桌游类等,彰显出墓园生命教育独有的优势和价值。

在志愿服务类课程中,我们在墓园里开展了绘制公益墙志愿服务活动,擦拭新四军英名墙、参观人文纪念馆、追忆见义勇为校友、服务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的志愿活动,都让同学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活动后同学们反馈:“在生老病死的终点站中,有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从业者,帮助一位又一位特殊的乘客‘换乘’,作为志愿者能出一份力真的很棒!”“有这么多无私奉献的人传递着大爱,我希望未来也能设计一些项目将温暖传递,让人与人之间联结得更紧密,让社会更加幸福。”

在生命省思类课程中,我们设置了3种形式。一是墓志铭之旅。这里包括探访墓志铭、 解锁生命愿望、规划大学生涯3个环节。同学们在探访墓志铭中思考如何更好地活着,更好地尊重生命;在解锁生命愿望和规划大学生涯环节,同学们认真规划、思考如何度过自己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二是生命中的爱体悟之旅。我们先后开发了大学生版、大学教师版、安宁医护版3个版本,感受到见义勇为烈士的爱是无所畏惧,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的爱是生命永续,癌康俱乐部的爱是不屈命运,爱情园的爱是生死相依……此后,我校诞生了第一个为墓园而做的大学毕业设计;一位同学终于回家探望了住院很久的太婆婆,并拍下了与太婆婆的合影;还有同学表示,要每年拍一张全家福。三是安宁咖啡馆。这里主要举办以生死为话题的沙龙,交流和启发生命的智慧。

我带领同学们开展的主要是顾洋老师设计的国内首款以殡葬服务为背景设计的生命教育桌游,包括人生环游记、厚厚的人生、在谈生论死中谈情说爱、设计我的葬礼等多个主题。一位同学在设计完“我的葬礼”生命桌游后反馈:“能够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为自己设计葬礼是一件很酷的事。活动中发现每个人想要的葬礼都是不一样的,正如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活的时候活出精彩,离开的时候才可以带着自己的独特离开,今天大家在一起讨论死亡,实则是在更深刻思考应该如何更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