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了解温州,从读懂地名文化开始。10月31日,温州市民政局举行《温州市地名志》出版发行媒体通气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这是温州历史上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市级地名志,该书从2016年启动筹备,历经8个春秋,数易其稿。最终稿共198万字,分10卷。
诉说温州历史变迁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服务社会、传承文脉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和交流工具,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元素,保护地名文化,就是赓续地方历史文脉。”温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翼介绍。
温州是一座山水名城,拥有众多岛屿、江河、湿地、飞瀑、名山等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资源,留下了大量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名,包括城市中的古街巷、亭台楼阁、寺院庙宇、民居建筑等地名,记载了温州城市变迁的过程,承载着当地的风俗民情、历史典故和地域文化内涵。
据了解,《温州市地名志》按“事以类从,横排竖写”的体例,由文本、插图两部分构成,以文字记述为主。文本设全市综述、建制、行政区划、街巷道路、自然地理实体、交通建筑物、水利设施、名胜古迹、历史地名、地名艺文共十卷,诉说温州的历史变迁。
另外,以词条形式收录温州全市各类地名11402个,罗列自然村、历史地名等非词条形式地名20000多个。辅以地图30幅,地名照片69帧,直观形象地展示温州地名分布现状和特色。全面记载了温州市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道路桥梁等各类基础地名,再现温州地理环境、文化蕴涵、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地名里的温州地域文化
“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温州大学教授、硕导盛爱萍介绍,在编纂《温州市地名志》过程中,编写团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都被一一克服。
“温州地处浙南,大部分地区使用浙南瓯语,也有一部分地区使用闽语,个别地区使用畲客语。”盛爱萍说,当地居民通常会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给不同的地理实体命名,因此温州市地名中有不少方言词。“如何看待地名中方言词,如何对方言本字进行考证并规范,是地名志编纂必须面临的困难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困难,编写团队以温州方言与东瓯文化研究所为平台,利用温州大学方言研究团队的特长及研究成果,对方言本字进行考证;根据必要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从简从俗原则对地名中的方言词进行规范。
另外,关于资料的收集、甄别与取舍,也存在极大困难。盛爱萍说,由于历史上地名资料保存不多,有些资料的查证考核工作难度较大,而且散见于各种史志、书刊、档案之中,收集很困难。“为克服收集资料的难题,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图书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深入田野调查,如温州西部山区,资料严重缺乏,有些桥梁是否已毁,道路的长宽度是否改变,村庄是否完全搬迁,编辑人员都深入当地,实地调查,掌握情况。”
记者发现,温州地名还包含众多方言词、方位词等地域文化,都通过《温州市地名志》进行很好体现。比如,百丈漈、枫林岙、包垟底等包含方言词的地名,反映了浙南特有的地理景观;上池头、下白岩、南山庵、大寨头等方位词地名,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碧莲、芙蓉、桃树湾等地名,则体现了浙南耕读文化。
成为老百姓的工具书
当一个个村庄、一条条街巷成为一代代“当地人”的精神寄托,《温州地名志》中各式各样的老地名,也将成为人们对温州的记忆。
珍惜老地名,是在传承历史文化,更是在彰显文化自信。朱翼介绍,《温州地名志》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与每个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本政府管理、社会服务、国防建设和民间交往等方面非常重要的工具书。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还要让《温州市地名志》走入“寻常百姓家”,更好服务大众。
在地名志的活化利用方面,温州市民政局将逐步对地名志编纂成果进行数字化,将标准地名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