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为加强和优化救助管理工作,实现工作模式朝向“1+N联动”转变,温州救助工作迎来了区域中心化试点的契机。在区域中心化试点中,温州市救助管理站突破碎片化“业务指导”,重点协调解决“疑难杂症”。近日,市站发挥“引擎”作用,统筹调配,圆满完成一起人数多、情况杂、任务重的未成年救助工作。
“我被朋友骗到乐清XX酒店,好不容易逃出,我好想爷爷奶奶”。童童(皆化名)说。童童刚满13岁,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照顾,之前从未离开过长大的城市。今年童童在抖音上认识了一些朋友,在受到邀请后到乐清找能做的工作,但不幸被骗,逃出后被派出所送至乐清救助站,依照中心化试点被送至市站接受照料与护送。与童童情况相仿的还有四名由当地县站转送至市站的未成年女童。
未成年救助一直以来存在对象思想未成熟、日常管理困难、需求专业心理辅导等难点。针对这款“疑难杂症”,温州市救助管理站对症下药,为确有需要的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心理辅导、情绪宣泄等可持续的亲情服务。
“你们这肯定没意思,我可呆不下去。”娜娜刚入站时说道。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不同,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需要丰富的精神娱乐活动,才能让未成年人愿意接受日常生活上的管理。因此在生活照料上,市站针对未成年人需要,安排跳皮筋、下棋、益智类游戏等活动,让这批孩子们放下心理上对陌生环境的抵触,从而保证孩子们在后续的照料愿意配合。
“我好难受,爸妈老是吵架。”秦秦在做心理辅导的时候说道。这批被救助未成年女童背后家庭环境出奇的相似,大多都是父母离异后二婚。而在新的家庭里,她们多数得不到家人重视和认可。在秦秦的自述当中,父亲始终扮演着一个糟糕的角色,他常常赌博和打人。而长期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秦秦觉得非常痛苦,有时会出现幻听。秦秦过去曾几次试图自杀,但最后还是想要再坚持活下去。在对秦秦开导后,她说“有些话一直憋着,找不到人说,说出来舒服一些了。”对这些女童做的心理辅导并非什么灵丹妙药,服下后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求助者的苦恼。但至少此时的倾听和疏导减轻了她们的痛苦,或许有天能牵引着她们走出家庭的阴霾。
“真好玩。”在团体辅导的游戏中,参与的未成年女童纷纷表示。团体辅导的游戏主要有两个。一是抓乌龟,这个游戏要求参与者要集中注意力去避免自己成为被抓的乌龟,在激发参与者兴趣的同时提升她们的专注度。二是鸡蛋变凤凰,这个游戏是让参与者通过猜拳的方式,不断转变参与者的身份。从最初的鸡蛋到最后的凤凰,游戏里身份转变暗示了现实里暂时的低谷终会迎来人生的高峰,只要不断地积极进取,终有一天能完成自己的梦想。在游戏结束后,一名初二辍学的女童在分享心得时说道“我一开始真没想到我最后能变成凤凰,我想回到学校,也许我也会像游戏里一样完成梦想考上大学。”
自今年六月开展的区域中心化试点以来,温州市救助管理站依托市域指导体系将援手伸向了更多亟待救助的对象。在这一批未成年人受益于中心化管理,得到悉心照料以及心理辅导等亲情服务的同时,温州市救助管理站也将依托试点优势,为每位需要救助的求助者提供更加细致、更高质量的救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