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专题  ->  殡葬改革  ->  理论研究
微信群发丧讯是社会的倒退
发布日期:2019-06-24 11:02:10 来源: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乐清人非常喜欢用微信传递丧讯。最常见的是,有人在微信群里发布丧讯,不少群友都做出统一回应:回复双手合十的表情,加上安慰语。然后,微信群就被这些刷屏。

如果是亲人、家族、朋友等私人群,发此类信息无可厚非,亲朋间互通消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正常需要。但在单位群、社团群、机构群等微信群内散布丧讯,则将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混淆一起了。也许群里有些人员关系亲密,但私人的亲密关系不能占用公共空间来表达。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有着明晰的边界,如果连公私边界也分不清,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私权可以随意盗用公权,那么公权对私权进行僭越,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公私分明”这个理念,尽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境,但不管哪种社会制度,都提倡人们谨守好公私事项的边界。守夜打麻将、送人情、吃丧酒等信息堂而皇之地入侵公共信息平台,表面看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其实是陋习恶习通过公共平台向人们扑面而来。这种信息,释放出强烈的陈腐气味,烦扰人心。这是文明的悲哀,是人类社会的倒退。

单位群、社团群、机构群是发布公共事务、业务交流等资讯的平台,在这类具有公共属性的微信群内发丧讯,有“绑架”全体群员吊唁之嫌,破坏了公共空间的生态。获悉丧讯的共事者,抹不开面子,大多会去丧家吊唁送人情,甚至留下吃酒、守夜、打麻将。一些丧家需要热闹的效果,认为是“家族有人有势”的体现,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扰民,也带坏了社会风气。

也有些去不了丧家的人,直接在微信上发红包给当事人。从理论上说,发一个红包帮助发者解决无法亲临现场的问题,既节省时间成本,又送了人情,简单明了。但细究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就凭这十元二十元串联起来。这是典型的形式高于实际情感的礼俗陋习。

也有一些率性者,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愿参与此类活动,但他们往往被人在背后评价为不近人情不懂世故。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不去理会此类评价,但从社会角度看,这是人为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单纯情感。

在工作群发布丧信,也容易让同事同行间的慰问沦为表演。一些单位群、团体群发布丧讯后,甚至好几天吊唁成为群内互动主题。群内貌似言辞悲切,其实在丧家现场,可能正是麻将正酣、酒意正浓。在此背景下,群内的集体做悲伤状,就带有表演成分。本来是基于面子,但最终却归于投机。一方讨要慰问,另一方配合表演而已。这种做法,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扭曲了人心。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乐清的礼俗陋习?除了遵守政府规定的礼俗“五个不超、五个禁止、五个规定”,在具体的细节操作上,单位工会、社团组织也要把好职工、成员亲属的丧讯发布关,拒绝员工、成员随意或擅自在公共平台发布丧讯。先从心理上消除人们的陋习惯性,打捞起文明、健康的礼俗文化。并且,还公共网络空间清朗,对此现象也不应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