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专题  ->  殡葬改革  ->  殡葬文化
移风易俗须“过三关占四将”
发布日期:2019-04-10 09:58:32 来源:温州网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日,温州的移风易俗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受到中央文明办高度肯定,“温州移风易俗经验”成为各地学习借鉴的范本。2016年以来,温州猛药去疴,采取扎实有效举措,坚持不懈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打响整治陈规陋习攻坚战,让大部分老百姓“苦在心头口难开”的“风俗”逐渐被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风尚取而代之,成效显著。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自古以来,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尤为重视风俗,甚至将国家的盛衰兴亡与社会风俗“挂钩”。秦时,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贾谊在《治安策》中曾上书汉文帝,“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移风易俗能使人心趋向正道,风俗之重要,可见一斑。

人文风俗的形成是长期以来社会生活的缩影,有着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支撑,是民心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端上餐桌,穿越于节日,渗透在举手投足的礼节之间,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潮流和风向。而移风易俗实质上要以正能量的价值观去击败错误、低俗的价值观,引导文明新风战胜腐朽邪气,让民风民俗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故而“过三关占四将”必不可少。

过好“思想关”,风俗习惯是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破除约定俗成的积弊沉疴,唯有从思想意识上“动刀”,从攻克思想堡垒入手,将民众固化的观念向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的方向引导,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匹配,与新时代价值观念相呼应,真正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过好“人情关”,陋俗追溯其源,亦有“人之常情”的合理因素,红事热闹,送去祝福,白事伤怀,寄托哀思,礼尚往来无可厚非,人情味要留下来、传下去,绝不能连根拔起,而是剔除夹杂其间的功利和攀比因素,莫让“情”变“债”,陷入无休止的人情漩涡。过好“文化关”,“歪风”和“低俗”的养成源于渐失对礼俗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入“文化”这一关键调料,婚礼中可以融入家风家训的传承,丧礼中集体追忆逝者的生平往事,让婚丧嫁娶、节日祭典摒弃摆阔、迷信而注入文化内涵,变炫富为炫创意,讲排场为讲情怀。

过好关还要抢占良将,排兵布阵,制度、宣教、阵地和网络“四员大将”一个都不能少。数十年的风俗根深蒂固想改变非几人之力可以达成,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俗成”变“约定”,需要制度出马,在法律上给传统陋习画上一条红线,设置为百姓“减负”的规章制度,例如鹿城区出台公职人员婚宴事宜的实施意见,划定婚事合理标准;山福镇将丧事简办写入“村规民约”,诸多举措收获赞声一片。移风易俗既要有“硬”约束,也要“软着陆”,一纸公文,难以瞬间改变集体的生活方式,因此,要让宣教出手,广泛发动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主要时段、移动客户端首页,开设专题专栏;创新形式,借助“两微一端”平台开设相关话题互动,组建移风易俗讲师团,深入社区、村居、单位开展大宣讲,让群众潜移默化地内心接受,主动践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要“破陋习、树新风”,新阵地来相助,公益性户外婚礼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让礼堂、草坪婚礼成为年轻人的婚庆新时尚,新式婚礼可以简约而不简单;打造一批公益性公墓生态园林,让推广花葬、树葬、海葬等生态节地葬法有了“靠山”。同时,“互联网+”重拳出击,助力移风易俗驶向快车道,如永嘉县推出电子殡葬服务地图,建成全市首个公益性殡葬服务网站,通过扫二维码登录网上纪念馆了解墓主生平代替烟熏火燎的祭奠更是创新之举。同时,投入无人机在楠溪江沿岸山区开展“青山白化”空中巡查监测,以监管数字化实现“青山白化”治理,有力且有效。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移风易俗是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进行的文化再选择,兹事体大,温州的移风易俗改革犹如利剑出鞘,确实达到了让清明节“清明”、让婚嫁“简约而不简单”的良好效果,今后,“温州样本”还要继续引领潮流,用足劲、巧用劲,以久久为功的改革韧劲打好这场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