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先生
彭林:简论礼的两个基本原则兼谈“厚葬”
来源:嘉禮堂微信公众号 刊发日期:3月14日
昨接友人转来赵法生先生论丧礼一文,称我“认为孔子反对厚葬,主张节葬”云云。读之,似有误解我的本意之处。
我原本不过泛论传统文化并不主张厚葬而注重内心情感之表达,实系针对当今某些陋俗而发。
综观礼的基本原则,其要有二:儒家之礼,并非所有人齐同,而是有等差,或九鼎八簋,或七鼎六簋;舞列或八佾或六佾;丧具或棺椁数重,或有棺无椁;皆有一定之规,内中大有深意在。人当守礼,不得因自家富有而逾越其制,故子曰:“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此其一。其二,礼有质有文,以丧礼言,内心哀戚为质,丧具之类为文;两者相较,当以质为首要。故孔子答林放问礼,以为“与其奢也,宁俭”,强调宁戚勿易。孔子所言,自有其语境,乃有为而发。若明乎以上两原则,则孔子是否主张厚葬,已毋庸赘言。要之,儒家讲究依礼行事,礼贵中,厚葬过奢,显然非礼。丧礼无哀痛之情,而随葬之物丰厚,乃至动用巨款大操大办,此等陋俗,古今均不能免,正赖我辈依礼涤除,此所以门人欲厚葬颜渊,而孔子不之许也。
中华礼乐传统,不绝如缕,志士仁人,当起而存继,无论力之小大,咸与有责焉。今人丧葬,如何方能合于礼义、法制、时宜,亟待深入探讨。
3月14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赵法生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赵法生:与彭林先生论礼书
来源:阙里书院微信公众号 刊发日期:3月13日
(因篇幅有限,只做摘录)
彭先生足下:
近年来,先生研究中华礼仪,倡导礼乐重建,影响播于海内外,包括在下在内的许多人,私下都将复兴礼乐文明的希望寄托于先生,先生可谓一身负天下之重,言行关乎文运,所谓兆民仰赖也!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家痛感于当前礼崩乐坏、伦常乖舛之现状,非礼无道且毫不知耻之人心,实在令曾经的礼乐文明蒙羞。
然而,拜读先生近日关于孔子丧礼的言论,却顿生诧异莫名之感。先生认为孔子反对厚葬,主张节葬之论,表面看似有理,深长思之,实在是以偏概全之说,误读孔子,误导苍生,而不得不辨。
孔孟重视祭丧之礼,先生所素知也。儒家认为丧礼源于人子爱亲、思亲和孝亲之情,此乃人之天性。正如《礼记•三年问》所说:“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孔子则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强调祭丧礼仪周备庄重,绝不可草率马虎从事,观《仪礼》《礼记》所载丧礼内容之丰富可知。这些仪程的主体部分,竟然能够跨越数千年时空,依然流行于当今中国乡村,以及东南亚华人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明遗产,这是因为它们发于人情,合乎人性,所谓“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内,故能穿越时空,虽经摧残却持久不衰……
作为礼学专家,先生不会不知道,孔子当年是明确主张三年丧期的,并斥责反对三年丧的宰我为“不仁也”,理由是人生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怀”,父母抱了我们三年,我们才能够下地自由活动,我们有三年的恩德给予父母吗?显然,孔子的观点显然不只是反对厚葬主张节葬而已。单纯以节葬为目标,恰好是孔子坚决反对的,他给出的理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孔子在丧礼中发现了工具价值之外的价值,发现了经济利益之外的利益,这就是感恩和孝道,就是德性与人格的培养,仅仅计算丧礼的经济账,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是对于礼文化的无知,是把人降低为经济动物,是孔子坚决反对的。对此,孟子阐发最为透彻:“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因为丧礼是生离死别,如果单纯以简化为目标,只能培养出无情无义和人性异化的国民……
中华历史上没有一神教信仰,但文明却能持续数千年不断,礼乐教化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生礼仪,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建构了广土众民的人生信仰,摧毁它们,其实是摧毁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将十多亿人变成没有敬畏没有底线鲜廉寡耻的禽兽,是可忍,孰不可忍?
反观南洋华侨,一向珍视敬重包括丧礼在内的传统礼仪,在此基础将其融入现代社会,他们依然保持着周礼中丧礼的主要仪式,丧期也从三天到五天、七天不等,尊重人民自己的选择,成为南洋各国富而好礼的族群。而近年来,有的地方推进丧礼简化,强制性地将丧期压缩为两天甚至一天,以至于远方的亲人都赶不上回来送别……
想必我不用再向先生申明,我并非一个礼俗方面的原教旨主义者。孔子早就说过:“礼以时为大”,礼仪需要因革损益,与时俱进,但如果说孔子个人只是反对厚葬,那完全是曲解,否则,墨子何以攻击儒家“厚葬久丧”?简单地说孔子反对厚葬,恐怕是连起码的儒墨之分都混淆了。孔子并不主张奢华的厚葬,但坚决主张丧礼要仪式周备,尽可能庄严隆重,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表达生离死别之痛,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
本人读小学时,正值全民批孔,当年也曾跟随大人们高呼侮辱咒骂孔子的口号,虽系懵懂无知,但现在回想起来,终究心感愧疚!……我坚信,儒家那些符合天理人心的常道,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将经得起一切愚昧无知的摧残碾压,并将继续在时间的长河中放射光芒,为人心提供关爱、温暖和力量,护佑这个古老民族继续推进她“其命维新”之艰苦卓绝的历程!天佑中华!
区区私言,一得之间,如有得罪,万望先生海涵!
赵法生谨上
2019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