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三四天一瓶清凉油 几个月磨烂一双鞋 记者体验殡改“巡山员”挥汗如雨的一天
8 月 22 日早上 7 点,离机关单位的正常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龙湾区民政局殡葬执法大队大队长项光荣和他的队员已经早早地等在黄石山山脚下。
对他们来说,爬山是每天的“必修课”。上山巡查,主要是为了防范私坟新建,堵住“青山白化”的源头,是殡改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
当天,记者与项光荣等人一起登上黄石山,体验殡改工作者在烈日下的工作日常。
巡查队员最喜欢走小路
平时,只要不下雨,他们每天都会上山巡查,巡查范围包括永中、瑶溪、状元等辖区内多山的街道,涉及数十条不同的巡查线路。
“往常我们都是 6 点就上山了。”队员李昌怀说,“一般 4 点半就得起床,现在都形成生物钟了,休息日也会醒得很早。”
在山下,队员们给记者分发斗笠、饮用水和登山杖。“拿着吧,到上面用得着。”一位队员说。
尽管为了照顾初来乍到的记者,队员们已经推迟了上山的时间,并选择了一条山势比较平缓的路线,但是前夜下过的细雨使得上山的路变得湿滑泥泞,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路途艰辛。
刚在规整的登山步道上走出几步,队员们就带着记者拐进了旁边一条被灌木杂草掩盖的山间小径,如果不是他们带路,根本不会注意到这里有一条小路。“因为怕被查到,私坟一般都偷建在十分偏僻的地方,我们巡查的路线也要深入山林之中。”项光荣介绍。
踏上山路之后,登山杖就成了“救命”的宝贝。用它可以拨开山路上丛生的杂草,可以试探前方的道路,避免踩进石头的缝隙中。
对山上的蚊子“如数家珍”
蚊虫袭扰是记者体会到的又一个麻烦。只要在行进的过程中稍微停下来歇歇脚,成群的蚊子就会围过来,连说话都要十分注意不要吃进乱飞的蚊虫。
尽管队员们都戴了袖套,但蚊子依然会从衣服和袖套之间的缝隙,甚至是透过袖套叮咬。因此,队员们一路上经常得往身上涂清凉油。“像这样的清凉油,我们三四天就要用完一个。”项光荣指着手上的清凉油说。
“这边的蚊子还好些,状元那一带山上的蚊子叮起来真的是又疼又痒。”提起蚊子,一位队员“如数家珍”。
随着时间推移,初出的日头开始炙烤着每一位队员。“要是等到 8 点半上班再上山,下山的时候正是太阳最毒的时候,地表温度能达到40摄氏度,肯定要中暑的。”李昌怀一边说,一边提醒记者戴好斗笠。
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中暑还是难以避免。“一周前,我就中暑了。”项光荣说。
如此高强度的巡查工作,队员们几乎每个月就会磨坏一双运动鞋。“山路几公里和平地走几公里完全不一样。”李昌怀说,“我们队员去做体检,脚几乎都是有问题的,我们队长最严重,两个膝盖的半月板都严重磨损。”医生诊断,再维持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半辈子很有可能要在轮椅上度过了。
“没办法,工作总得有人去做。”项光荣说。
往日“烂头山”恢复青山本色
白事是老百姓的大事,出于传统思想和攀比心理,要在山上起私坟、修“椅子坟”的思想一直都存在。因此,从事殡改工作要面对来自群众的各种不理解。
“刚参加工作时,形势比较严峻,甚至会起冲突,像我的车窗玻璃就曾被砸烂过。我们队的李昌怀,群众找不到他家的住址,就跑到他丈母娘家去吵闹。”项光荣说。
除了群众的不理解,最让队员们难受的是对家人的亏欠。“因为平时工作太忙,家里基本上就顾不上了,家人难免会有些不理解……”项光荣说。
不过,让项光荣和队员们欣慰的是,随着殡改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宣传到位,群众也逐渐开始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今年以来主动向我们申请生态化改造的就有100多例。群众
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还会主动向我们举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往日的“烂头山”变得郁郁苍苍、生机盎然,往年因传统祭祀方式而引发的山火,也已经好些年没有发生了。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新风尚正在逐渐形成,一切都在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