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虞某,女,江西上饶人,37岁,其丈夫邱某,浙江青田人。育有两个女儿,分别是四周岁和一周岁。老家还有年老的父母,几个兄弟姐妹经济也不宽裕。2017年3月,社会工作者接到社区转介案例,了解到服务对象的丈夫因在“滴滴代驾”接单路上,骑电瓶车因躲避狗的追咬,发生意外受伤,导致颅脑损伤,紧急送至温州市中医院ICU急诊室,昏迷多天,治疗费用巨大。家庭日常花销都是靠他开车所得,月收入约4000多元。出事之后,手术费用都是亲戚、老乡借过来的。现在家庭的支柱倒下了,家庭经济陷入困难,医疗费用告急。
二、争议焦点
虞某为在瓯务工新居民,想申请政府的临时救助,首先必须在瓯登记办理E居卡。通过了解,邱某的E居卡多年前是在鹿城区办理的,且未在有效期内进行年审,来瓯海区后又未在公安机关办理登记,便无法以新居民身份申请临时救助金。且因邱某意识未恢复,其身份证件下落不明,也对其他申请渠道造成一定困难。在材料不齐的情况下,如何能帮助其申请到救助金是社会工作者考虑的一大问题。
三、参照依据
根据《关于建立瓯海区新居民临时救助制度(试行)的通知》(温瓯民〔2013〕203号)的有关规定。
四、后续处理
社会工作者接案后,第一时间走访社区、街道、服务对象家中,了解初步情况。一方面通过心理劝导,缓解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轻松筹网络渠道申请资金,并对接民政、慈善总会、潘北社区爱心驿站等部门寻求救助。因服务对象丈夫是新居民,且E居卡、身份证找不到,在服务前期造成一定困难。社会工作者通过多次走访交警队、派出所、新居民所、法律援助中心,为邱某提供身份证明,同时对接服务对象户籍所在地青田县当地派出所,咨询外出务工人员身份证遗失需要办理哪些手续。通过社会工作者与各部门的共同协助下,为服务对象现筹到救助款近3万元。经过市中医院医生的积极治疗,邱某转危为安,后转入了普通病房,情况逐渐好转。社会工作者还将协助服务对象处理与滴滴公司后续保险赔偿事宜。
五、分析建议
众所周知,作为新温州人,为温州市的经济建设贡献出不可忽视的力量,由于地方性救助政策的条条框框规定,当新居民突遇突发事件(因病、车祸、自然灾害等)时,得到的救助很少,虽然政府推出了相关政策,但面对大病的话,还是杯水车薪。社会工作者在多次的服务过程中也咨询过相关救助部门,是否“救助门槛”设置比较高,可否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救助条件,真正成为新温州人“暖心家人”。
同时,社会工作者与接触新居民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过程中,了解到多数新居民对“e”居卡的使用功能和享受政策不清楚,都没有意识去办理E居卡,部分务工人员未与所在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这些原因都导致许多新居民在申请《XX区新居民临时救助审批表》不符合救助的要求,无法得到政府层面的救助资金支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加大对在温(瓯)新居民资金救助的同时,也加大宣传新居民政策的重要性。再者,部分新居民自我维权意识不强,缺乏与企业沟通维权能力。此案例中,邱某仅得到滴滴公司捐助款2万元,未支付其他赔偿。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在开展宣传活动时加大法律宣传,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