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塘下福利企业给残疾员工一个温暖的家
记者 张洵煜
他们的身体或许不健全,但这不妨碍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工作;他们的交流或许有些困难,但他们仍能笑对生活。他们,是福利企业的残疾员工。与一般员工一样,他们奋战在公司的流水线上,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自食其力。
据了解,目前,瑞安市共有23家福利企业(指集中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性经济组织),其中,塘下有10家福利企业。近日,记者走进浙江华建尼龙有限公司和中国威德车业部件有限公司这两家福利企业,了解残疾员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同时了解它们提供给残疾员工的不同“福利”。
中国威德车业部件有限公司:
人文关怀突出,
“待残疾员工如同自己的孩子”
中国威德车业部件有限公司创建于1983年,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用电涡流缓速器、高强度标准紧固件、非标紧固件以及各类汽车、摩托车配件的加工型福利企业。如今,共有员工136名,其中,残疾员工50名。“当时有不少残疾人士前来应聘就业,加上为响应当时的国家政策,所以公司决定为残疾人提供岗位。”该公司行政部负责人说。
除针对残疾员工所配备的硬件设施外,在这里,感受到更多的是该公司为残疾员工提供的一种软性关怀。“威德”监察办负责人郑祥金今年64岁,负责该公司残疾员工方面的工作已有10多年。本是退休的年纪,他却仍坚守这个工作岗位。“主要是放心不下这些孩子们。”郑祥金口中所说的孩子正是该公司的残疾员工。
残疾员工之间偶尔总有些磕磕碰碰,郑祥金总是当和事佬;部分员工给残疾员工起绰号,郑祥金严厉斥责员工,并明令禁止他们这么做;残疾员工偶尔感冒发烧了,他买药送去他们宿舍……“相处了这么久,早已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郑祥金说。
今年25岁的周越泳是“威德”的一名残疾员工。他的腿脚不太灵便,且不能说话,但性格十分阳光。来到郑祥金办公室时,他只是发出了几个简单的语气词,郑祥金便明白了他想说的话,两人无障碍地聊起天来。不一会儿,周越泳的父亲也来到办公室看望儿子。“老郑,谢谢你照顾我儿子。”周爸爸握住郑祥金的手说。周爸爸告诉记者,3年前,他通过民政部门将儿子介绍到这家福利企业,看了该公司的环境和对于残疾员工的照顾后,他放心地出国务工了。几个月后回来探望儿子时,他发现儿子变得活泼开朗了不少,而且在郑祥金的鼓励下还学会了电脑。这次回来,作为儿子成长的奖励,周爸爸特地买了台残疾人助动车送给周越泳,鼓励他继续在公司好好工作。
采访时,今年62岁的残疾员工段正欧也来到郑祥金的办公室“串门”。段正欧是四川人,已在该公司工作十几年,先后从事过仓库管理和外观检验等工作。本可以退休,但他仍舍不得离开公司,因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公司也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瑞安那么久了,就回家了四五次,过年基本上待在公司里。”段正欧说,公司宿舍环境好,热水24小时供应,还有体育室、棋牌室、图书室,且员工之间相互帮助,这里像他的第二个家,来了,就不想走了。
浙江华建尼龙有限公司:
硬件设施齐全,
“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是一种责任”
“华建尼龙”与“福利企业”挂钩,已颇有些年头。上世纪80年代,该公司董事长陈漫华创立了华滨渔网厂,成为瑞安首批福利企业之一,招收大量残疾人作为员工。2002年,浙江华建尼龙有限公司成立,陈漫华将原厂的部分残疾人士带至新公司,为他们提供简易、无危险性的岗位。如今,华建尼龙共有员工138名,其中残疾员工42名。
“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公司副总经理施志锵说,公司安排工作岗位时会充分尊重残疾员工的意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员工的想法,并为他们投保了“五险”,实现与正常员工同工同酬。
走进“华建尼龙”的包装车间,记者看到一派繁忙景象,不少残疾员工正在认真工作。“包装是残疾员工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操作简单安全,比较适合他们操作。”施志锵说,在残疾员工上岗前,公司会专门为他们开展安全培训,指导他们正确操作机器,保障他们的安全。
一路走来,记者看到,公司每个楼道间都贴有“无障碍楼梯”、“小心慢走”等温馨标识;洗手间里设置了残疾人专用扶手,保障残疾员工如厕的安全性;车间配备了应急灯和警报器,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残疾员工能第一时间求救;停车场区域,还有专门的残疾员工轮椅停放区。
该公司残疾员工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包装车间的残疾员工小刘腿脚有些不便,下班后,他喜欢到宿舍二楼的活动室和工友下棋、看书。另外,该活动室里还有台球桌、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虽然我的腿脚不灵活,但我可以看工友们打球,这也不失为一种休闲与乐趣。”小刘笑着说。另外,该公司还定期安排残疾员工体检,组织参加残疾人运动会,发放过年过节礼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