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祭扫”未来可期
信息来源: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0-04-23 08:51:40 字号: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此时此刻,相信有不少人已经带着行李回到了老家,或者身在回家的路上。4月4日,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24节气之一的清明。可以说,清明的脚步渐行渐近,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还没到“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时候,尤其是近期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依旧存在,人群聚集的风险不容忽视。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或许会问,还能否像往年一样远足祭扫、缅怀先人?这个问题连着两头,一头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行孝尽哀”的文化传统,一头是疫情期间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现实需要。目前,温州暂停清明现场祭扫活动,倡议“文明祭祀”,浙江多地也倡议通过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推广“云祭扫”。说一千道一万,“云祭扫”减少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这是一件好事,值得点赞叫好。

再者,推广“云祭扫”并不意味着我们淡化了“慎终追远、行孝尽哀”的文化传统,让清明祭扫的文化韵味有所不足。那么清明祭扫的文化韵味究竟体现在哪里?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有的人看重“行孝尽哀”的表现形式,有的人在意“慎终追远”的内心情感。在我看来,清明祭扫有没有文化韵味,关键看能否充分表达对先人缅怀的真情实感。

从本质上看,“云祭扫”既是顺应疫情防控需要的社会新风尚,也合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对于节俭祭奠的认同和尊崇,长久地存在于我们文化的深处。过去,清明节前后,

人们铲除墓前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现在,通过“云祭扫”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藩篱之后,人们不用身临现场,就能完成祭扫,整个画面仿佛盈盈在握、触手可及。

同样都是在缅怀先人,变的是表现方式,不变的是对文化的追寻以及逝者、生者的情感慰藉。此外,“云祭扫”减少了烧纸钱、放鞭炮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又能减少人员聚集可能产生的疫情风险,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更应少一些“逝者如斯夫”的哀婉,多一点“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坦然,欣然接受这种祭扫方式。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正如“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云祭扫”的推广,是一个关联各方、长期不断的实践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既需要政府的监督,也离不开人们的自律;既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加持,也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反馈。各方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云祭扫”定能未来可期。(文成 刘成)